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一区,国产成人福利免费观看,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,国产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,日本最新免费不卡二区在线,欧洲1区二区三区二页,91酒色

我的位置: 首頁 > 茅臺 > 正文

“多彩非遺 魅力傳承”系列微紀錄片 | 第三集 劉澤松:一簫一笛皆人生

開篇語:


在貴州的青山綠水間,千年不輟的文化血脈靜靜流淌,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于此沉淀。從醬香彌漫的茅臺車間,到竹林深處的簫笛工坊;從侗寨天籟般的歌聲,到苗家錦繡里的針腳——這些歷經(jīng)時光淬煉的技藝與藝術,是貴州人民智慧的結晶,亦是中華文明鮮活的注腳。


“多彩非遺 魅力傳承”系列微紀錄片,聚焦多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,解鎖貴州非遺的獨特密碼。他們中,有扎根茅臺三十余載、守護“曲為酒之魂”的任金素與嚴剛,以匠心筑牢醬香之基;有半生與簫笛為伴、讓竹音傳情的劉澤松,用刀筆為樂器注入生命;有將侗歌與琵琶歌代代傳唱的吳品仙、楊月艷,讓天籟之音回蕩山谷;也有以針線為筆、繡寫民族史詩的王啟萍、韋桃花,用色彩銘記遷徙歲月。


微信圖片_20251121143741_348_8.jpg

 

玉屏簫笛是中國著名的傳統(tǒng)竹管樂器,以音色清越優(yōu)美、雕刻精致而著稱,與茅臺酒、大方漆器合稱貴州三寶。相傳萬歷年間,山東人鄭維藩遷居至玉屏,以本地水竹為材,制成簫笛。


劉澤松今年78歲,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玉屏簫笛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。10歲開始隨父親劉文忠學習吹奏簫笛,15歲開始從事簫笛制作至今,從事簫笛制作已經(jīng)有五十多年。


微信圖片_20251121154407_591_179.png


簫笛工藝考究,先到本地水竹林挑選,竹節(jié)修長、頭尾勻稱、三至五年生的翠竹,最為結實耐用;接著烘烤,握住竹材一端,在火上拉直;之后去皮,用刨刀一點點將外皮刮去;最后通內(nèi)節(jié),內(nèi)腔經(jīng)過多次打磨,直到光滑,簫笛便有了雛形。


工匠既要手藝精湛,也須通曉音律。打音孔最關鍵,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——選位,以墨線精準地彈出打孔的位置,間距大小決定著音高;打孔,一、二、四、五孔稍大,第三和六孔和膜孔要稍小,孔的大小決定著音調;校音,反復試吹和打磨音孔,使音高與音調準確完美。


微信圖片_20251121154554_592_179.png


以前的簫笛,外形單一,只刻有店鋪字號和簡單圖案。后來大家不斷創(chuàng)新了雕刻技法,最有代表性的當數(shù)盤龍圖案。劉澤松掌上輕轉簫笛,刀筆游走,讓龍身輪廓、片片龍鱗逐漸清晰。雕上龍頭,點睛之后,簫笛“活”了起來。


劉澤松認為在簫笛上雕刻出惟妙惟肖的紋樣,不僅僅是為了簫笛外觀上的精美,更是賦予它另一個生命。


在玉屏,提起做簫笛,很多人都會想到劉澤松。為了能夠將手中技藝傳下去,劉澤松家門大敞,收徒授藝,這些年共帶出了近三十名徒弟。


懷一顆匠心,守一門技藝。五十年的簫笛光陰看似平淡,但劉澤松對玉屏簫笛制作技藝的初心始終如一。正是像他一樣的傳承人們的默默堅守、默默付出,才有了中國傳統(tǒng)工藝今天的熠熠生輝、薪火相傳。




本紀錄片由貴州茅臺獨家公益支持

指導單位 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

出品人 向永東

總制片 周密

總監(jiān)制 李勛

總統(tǒng)籌 石剛

總導演 吳華

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湛澤梅

編輯 劉顯玉

二審 賀詩涵

三審 周清